重点改革
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我市扎实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2017-03-24

  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、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,是推动“十三五”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,也是加快绵阳转型升级、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双提升的历史性机遇。2016年,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部署,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五大任务,靶向施策,精准发力,集中力量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,推动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
    坚定不移去产能,促进转型升级。一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压减炼钢产能0.32万吨、炼铁产能8.4万吨、水泥产能376万吨。二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,提高“绵阳造”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,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11%。三是实施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“领航计划”,推动传统    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。工业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增长9.5%,其中,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长26.1%、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2.2%、汽车产业增长18.9%。
    拓宽渠道去库存,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。 综合实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、打通货币化去库存通道、鼓励农民进城购房、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、提升城市宜居品质、降低居民购房成本、支持房地产企业健康发展等政策措施,全市商品房库存可售面积较2015年底减少150余万平方米,去化周期处于9.1个月的合理水平。
    稳中求进去杠杆,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效金融支持。一是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,综合运用表内外信贷工具,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、传统产业、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。二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。全年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139.91亿元,新增上市挂牌企业7家,总数达到30家,位居全省除成都外各市州第一。三是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。协调金融机构一致行动,对资金链暂时紧张的企业给予支持。完善企业融资风险分担机制,建立了7000万元的信贷融资“风险池”资金、1亿元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基金。
    多管齐下降成本,激发企业生产潜力活力。一是清理暂停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52项,全面实施起征点调整、营改增、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收优惠减免,实行降低企业天然气价格和养老保险、失业保险等缴费基数和费率下调等政策,2016年累计为企业减少税收、用能、人力等成本超过30亿元。二是破解企业融资瓶颈,深入推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试点,“长虹模式”全国推广。设立规模3亿元的企业应急转贷资金,共计为企业办理应急转贷资金8.14亿元,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5000万元。
    抓住关键补短板,增强发展后劲。一是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发展“振兴计划”,积极推进“五大行动”,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。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。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4.9亿元,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;水利、城乡电网加快建设,能源信息设施水平不断提升。三是本土产品品牌、企业商标品牌、区域品牌和科技城品牌培育取得新成效。四是加快补齐脱贫攻坚短板。完善扶贫机制,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3.6万人的脱贫目标。五是加快补齐民营经济短板。出台政策措施,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和运营基础设施、高端产业、科技创新和社会事业等领域。
    一年来,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、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,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,聚焦“三去一降一补”五大任务,从三次产业全面发力推动结构调整、要素配置和新旧动能转换,千方百计增加有效供给,取得了初步成效。
    一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5.3:49:35.7。第三产业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1.5个百分点,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.2%。
    二是发展动力加速转换。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,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,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3.3%、36%。新主体、新业态、新产品保持较快增长,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3.62万户、增长8.58%;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549.66亿元、增长31%。
    三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。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122.97亿元、增长26.6%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8.6%,同比提升1.1个百分点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8.42%,降幅大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。